文化變遷與樹的存留消逝

臺北琴道館

臺北市中正區齊東街53巷11號

水流滋養   

像悠揚的古琴樂音流動,像緩緩的水流智慧,感受生命與文化的變遷、存逝。在臺北琴道館此刻仍共在的老樹間,我們反思生命。

01 引文 臺北琴道館.jpg

圖01 台北琴道館

琴道館於日治時期建立,是周邊歷史建物群中,作工最繁複的唯一古蹟。不同時代的人們在此生活,因此留下了不同痕跡。而樹,是為此見證的縮影。

台北琴道館原齊東街日式宿舍群,約建於1930年代,為日據時期興建之日式傳統住宅,初為幸町區職務官舍群,光復後編為台銀宿舍群,建築內、外部空間保有日式宿舍建築特色,具當時都市住宅群落特徵。經台北市古蹟暨歷史建築審查委員會,及齊東文史工作室多方努力配合下,以文化資產保留整體聚落型態。


位於齊東街53巷11號的臺北琴道舘,則是此建築群落中位階最高、格局最大、保留最完整、施工最細緻的房舍,於2010年由臺北市政府文化局委託建築師孫啟榕先生修復,為臺北市市定古蹟。庭院內保留多棵五十年以上老樹,也列為臺北市受保護樹木,綠蔭濃密,增添思古幽情。

消逝與變遷

因使用習慣不同,戰後移民多把榻榻米移除,圓窗或方窗改成八卦窗,日式收納棉被的空間也常有改成衣櫃的痕跡,私人住宅也常因使用需求,一戶隔成二、三戶。有趣的還包括庭園植物,以台北琴道館為例,日治時期栽植較少見的柿子樹、桑樹(戰後一般多改種桂花),日本人多用七里香為綠籬,戰後多用茶花、薔薇,足見文化大不同。

而樹的生命更迭也多是不由得自己。站在琴道館門口望向左手邊的角落,原有的大樟樹,當周遭老房子經歷重建,街區較為混亂時,成了隔壁房子遭偷竊的代罪羔羊,以為小偷沿著樹才爬進屋,作為政府向民眾交差的逞罰而被消失了。

感受著,生命與文化的消逝,此刻的共在,也更值得珍惜了。


留存與守護

桂花樹,是1949戰後的國民政府來台,入住此地的屋主,為了改善風水而種下的。


院子裡的其他植物也在喊著:這房子經歷過很多統治者──柚子樹是日本人種的、桂花是國民政府住戶帶來的,台灣產的榕樹根本不知道是從哪兒來的。但無論如何,留下來的,此刻我們仍有機會珍惜與守護。比如,左圖中,最右手邊的空位,原是日治時期日本人種的柚子家樹,然而幾年前被鄰居抗議破壞風水,如今已經只剩下短短的樹幹了(如右圖)。

04 IMG_20201105_151556.jpg

圖02 日本人所種的桂花樹

05 IMG_20201105_151630.jpg

圖03 已被砍下的柚子樹樹幹

保留高級日式建築特徵:底座、屋身、屋頂、外面圈造景、中心的庭院、與屋頂的千鳥格,臺北琴道館經過修復保存,屋內屋外的細節都被細緻的照顧,於是此刻的我們都能漫遊感受在這樣的空間中。屋外的庭院有多棵老樹與受保護樹木,如白蠟樹、或前院的芒果樹、後院的柿樹。


建築留存著、老樹們也依舊,在文化不斷變遷的時代中,值得人們持續珍惜。對了,也別忘記,在此偶然聽見樂音,是在中華文化中地位崇高,有著三千多年悠久歷史的樂器。在琴道館中繼續流動著古琴音樂與文化,與樹和建築,也與人們,彼此守護。

植物小百科

桂花

木犀科

木犀屬

學名:Osmanthus fragrans

別名:木犀、木樨、岩桂

木犀屬常綠灌木或喬木,原產中國西南部各省。樹高2~5m,主幹直、分枝分枝角度較小。對生革質橢圓形葉片,葉長7~15cm、葉寬3~5cm,葉緣有鋸齒或全緣。開花期因品種不同而異,台灣普遍栽培的是花小色白的銀桂系品種—四季桂,全年均可開花。花色黃的金桂與花色橘紅的丹桂,開花期在秋季。黑色果實橢圓形,直徑約1cm,大部分園藝品種罕見結果。適合全日照或半日照溫暖或冷涼環境,高濕度可以促進生長。

地圖編號 06